蔡阳厚:万年贡米的传承者
导读
蔡阳厚:万年贡米的传承者万年贡米,是一种高杆、单产,生长周期长的水稻品种,稻穗上长长的稻芒像一支支待发的箭镞,向苍天、向大地,几千年来茂盛在万年这块充满神奇与遐想的地方。
蔡阳厚:万年贡米的传承者
万年贡米,是一种高杆、单产,生长周期长的水稻品种,稻穗上长长的稻芒像一支支待发的箭镞,向苍天、向大地,几千年来茂盛在万年这块充满神奇与遐想的地方。
万年是人类文明肇始地之一。
当他给你以一万年难以割舍的情怀呈现在你面前时,我们就若隐若现地窥见,这条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为了这种文明传承下去而奉献自己的人。
蔡阳厚,就是当今接下这擎火炬的人。他就像稻穗上一支支稻芒,向大地低下谦恭随性的头颅,诚实做事做人;又向阳光昂起高贵的气质与风度,一个人去吸纳,整个地奉献,做一个万年“稻作文化”虔诚的躬耕者。
这位生长在这片12000多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标本和10000多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传奇土地上,被称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儿子,把“万年贡米”做成“国米·万年贡”;把优质大米做进了全国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的大型超市和普通百姓餐桌,使这块金字招牌走上了中央电视台黄金地段。
今农业界瞩目,今世人咋舌的“万年贡集团”仅用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荣获2010、2012年度全国大米加工50强企业、中国十佳粮油集团。“国米·万年贡”成为央视上榜品牌,“万年贡”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绿色A级产品、中国十佳粮油高端品牌,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及有机食品认证。蔡阳厚本人先后荣获中国粮食经济十大年度人物、中国食品安全年会“食品安全先进个人”、江西省农村创业人才、投资江西十大风云人物、江西省工业企业市场营销功臣、上饶市十佳诚信青年、北京江西商会副会长、江西省粮食协会理事、江西省商标协会副会长、上饶市党代表、上饶市商标品牌协会会长、万年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万年县工商联副主席、万年县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会长等荣誉。
难怪省委书记强卫在2014年1月4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在谈到加强我省农业产品品牌战略时,就将“国米·万年贡”战略与影响力成功的范例在会上做了推广。
那么,“万年贡米”的蜕变又走过怎样一条涅槃之路呢?没有人说得清这条路清晰的脉络,只有掌门人蔡阳厚那双并不宽厚的肩曾经承载的重量知道;只有他那张至今还打着泥土烙印的脸能告诉你曾经的风风雨雨。
“稻作文化之乡”的骄子开启追梦之门
当稻作与文化联姻,“稻作文化之乡”,就自然使人心存纯朴之相,这种原始的、朴实的称谓就成为深受人们尊敬的文化现象。可以想象,这种文化的传承、弘扬人那该是一个具有多么韧性才能做得到的。
蔡阳厚就是这种把自己的人生置放在稻芒上舞蹈的纯朴的农家子弟。
蔡阳厚出生在万年县梓埠镇靠近乐安河入湖口一个叫救夫滩的湖滩上,上有姐姐和哥哥,下有一个弟弟,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极度困难,姐弟几个经常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他的父亲年幼时起身体就一直很虚弱,是从外地“招亲”与母亲结下的亲。这在过去“穷结穷,富交富”的观念里似乎是门当户对。但是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思想、非常坚强的女性,她这种与命运作顽强抗争的韧性从小在蔡阳厚心中种下了根。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救夫滩,上半年船难驾,下半年水难担,披头散发赶三餐”的俚语。生动地写实了这里环境的恶劣与人们生活的艰苦。蔡阳厚的夫人、开朗的李明琴也打趣地说,虽然当时蔡阳厚作为一个师范毕业生,已经在镇中学教书,但书香门弟出身,又是护士的她,还是被蔡阳厚那些由精美文学构成的充满深情的书信打动。将要以身相许时,除了深明大义的父亲看好蔡阳厚的发展潜质外,全家上下、亲朋好友以及关心自己的乡亲邻里没有一个支持他们,一个个把这首在乡间广为流传的民谣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吟诵给李明琴听。
蔡阳厚从小在周边村子里名气很大,不仅仅是他的家穷得远近闻名,还有就是他聪明伶俐,学习好得出名。少年时代,他身上也有不少调皮劲,听说好动就是其一。因为个子矮小,他总是坐前几排,因此也少不了经常因为好动而被罚站,甚至被罚站到教室外,这时他就会扒在窗户上听讲,当隔窗看到同学因题目犯难咬笔头时,他还会在窗外指划着教同学们解难答题。
1980年高考,蔡阳厚以一分之差落榜,倔强的他坚持要复读,准备第二年再考,但是捉襟见肘的家庭条件再一次受到别人的轻蔑和白眼;当母亲向村民借钱时,没有一个愿意借给他们,不少人还风言风语地说,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读什么书,浪费一个好劳力。闻听这些后,感觉让母亲受了如此委屈的蔡阳厚只有一个寻死的念头,在太阳当头的一个夏日正午,他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巴不得就此一捂,了此一生。善良的母亲见后,与他一起抱头痛哭,甚至自责父母的无能,母亲的自责再次震撼了蔡阳厚,他更觉得有义务和责任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去报答父母的恩德,去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从此,家乡的河滩、田间多了一个佝偻的女人的身影,那就是母亲在田间、沟渠摸鱼抓蟹去为儿子蔡阳厚换取学费和生活费的影子。
从此,蔡阳厚班上有一盏灯夜夜成了长明灯,那就是他与命运抗争,与时间赛跑的不倔身影。
1981年,蔡阳厚终于以高分提前录取到万年师范,走出了改变自己、家庭、家乡命运的第一步。但即使如此,当家里略备薄酒款待、感谢村民时,陈旧观念下的村民仍认为,就是读了师范,他家也无法摆脱贫穷的现状,而没有几个人愿意去赴喜宴。
蔡阳厚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他深知这都是贫穷的错,是观念的错,是没有文化的错,难道贫穷就这么可怕吗?这次打击之后他的理想更加高远了:那就是带领大家从贫穷的文化中走出来,摒弃落后的观念,走出贫困的环境。
用“文化人”的目光解读“稻作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有责任,有远见,能实现持久发展的企业必定要有一个文化人去领航。
在做企业之前,蔡阳厚是万年县颇有名气的文化人。
1983年从万年师范毕业,分配回到梓埠的一个村小教书,一年后被选调进了梓埠中学当老师;三年后,因为文化,常写写划划,有不少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的蔡阳厚,被县委宣传部借调去当了一名报道员,两年后正式调进宣传部;因为有文化,又懂管理,曾多次商海试水的蔡阳厚在2007年被县委、政府委派去万年贡集团做企业负责人。在宣传部的十多年里,他采写了大量的宣传万年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见地独到的各类稿件,是当地著名的记者,在全省新闻界也颇得名声。
历史往往会与人开玩笑,但是历史不会抛弃一个有思想有梦想的人,决不会与一个文化人开玩笑。1981年高考时,已经胸有成竹的蔡阳厚相约几位要好的同学准备一起报考江西省粮食学校,他认为江西是农业大省,而万年大米的种植、品质历来就有“代代耕作,岁岁纳贡”之说,作为“万年贡米”的家乡人,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该意识到“万年贡米”一定会有重焕光芒的时候。也许这一重任,就要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但是,疼惜父母之累之苦的蔡阳厚却转念一想,今年自己要是再考不上学校,家庭的经济负担、社会的舆论压力将使自己再也无法读书了,再也无法去实现自己心中更加高远的梦想。他最终还是报考了提前批次录取的师范类学校。高考放榜,他以高分被万年师范提前录取,而他的其它几位同学不少进了江西省粮食学校。到现在却只有师范毕业的蔡阳厚真正回到了传承、弘扬万年稻作文化的路上来了。
文化可以使人在坚守中最终实现梦想。回想一路走过来的追梦之路,教书那些年,蔡阳厚因为地方电力不稳定做过蜡烛卖;从自己有写作特长入手,创办过写作事务所;为生活开过米店,三个月后也无疾而终。这三个月的历练致使他们夫妇从中窥见了粮食行业潜在的希望,于是他们再次大胆地与人合作租起民房,凑借了五万元,办起了大米加工厂。这期间,他们还凭地方优势,做起了卖水泥的生意。
1998年8月,以蔡阳厚领衔,七个朋友集资注册成立了“北斗粮油实业有限公司”,这个极具才情的名称自然是蔡阳厚杰作。可惜的是,其它六位股东不久均因为信心不足见效慢而打了退堂鼓,无奈之下,蔡阳厚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不久发生了一件让他一个男子汉痛哭流泪的伤心事:一个车皮从外地花十多万元收购来的稻谷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扰乱粮食流通市场为由没收了,几乎是刚起步时的全部家当就这样打了水漂,他找了一个知心朋友痛哭了一场。好在“世界关闭一扇窗户时,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没过多久一件事又极大地震动了他,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坚持不懈的决心。
一次,一位从参加工作就开始在一起的玩伴去省城进修两年,没什么礼物带给老师,就从蔡阳厚大米加工厂里要了二十斤米送给老师,谁知老师第一次品尝后就连夸“好米,好米”。并叮嘱下次什么也不要送了,每次带点米就可以。这个消息反馈到蔡阳厚,他隐隐感觉到生命中的品牌之梦似乎就要开启大门。2002年8月,他引进外资注册了“江西万年皇阳贡米实业有限公司”,开始了艰辛的贡米开发之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善舞”的蔡阳厚超前的意识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做起了别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他开始尝试在珍珠礼品店卖贡米,同时在大家都在卖原粮的时候,他能走出去,把稻谷加工出来送往温州、东莞、厦门等销区。
2007年,在妻子全力支持下,还在宣传部上班的蔡阳厚以其活络的经营头脑,快速的信息渠道,畅通而成熟的销售网络赢得县委、政府的信任。这年,他被组织派往国有万年贡米集团担任董事长,高端贡米研发之梦正一步一步向他走近。
以坚守与回报倾心打造“国米·万年贡”金字招牌
与蔡阳厚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善思、敢做、坚韧、诚信的真汉子,其中诚信的性格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发展商机。
早在2002年与广东客商王秩西合资注册成立“江西万年皇阳贡米实业有限公司”时,“皇阳”就取自俩人的名字,而且蔡阳厚坚持要将客商的名字放在前面取名叫“王阳”,双方谦虚执拗不下,蔡阳厚灵机一动只有“退一步”地提议将“王阳”的“王”字改为“皇”,既有做好米的含义,又有“王”的谐音,该客商不得不佩服性格像晶莹剔透的贡米一样的蔡阳厚为人的真挚、厚道与朴实。可能很多人不一定清楚现在市场上占有量极大的“皇阳”牌大米是万年贡米集团多年来倾心打造的另一个传统品牌。而蔡阳厚与王秩西的信任则来自更早前的一次诚信的业务往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秩西委托蔡阳厚收购部分稻谷去广东加工,财务人员陆续误向蔡阳厚汇来了二十余万元,蔡阳厚查清账款后主动与王秩西联系,退回了这些多支付的货款,从此他们俩也成了业务上紧密的伙伴。也是由于诚信,皇阳贡米公司至今已发展成为省农发行黄金客户,信用等级达AAA级。当大家也纷纷向销区进军的时候,他却回来创自己的品牌,致力拓展江西本地市场,深耕南昌市场,做成省内最有竞争力的品牌,并逐步开拓福建、北京等地市场。
2008年8月,是万年贡米的春天,也是蔡阳厚实现梦想的又一个春天。当万年县委、县政府向社会公布将公开拍卖“万年贡”这块金字招牌时,蔡阳厚做出一个大胆的决策:参加竞拍。最终他以865万元成功竞购江西万年贡米集团有限公司及“万年贡”品牌。当拍卖师最后落槌时,蔡阳厚感觉到一条“万年贡”的光明大道已经铺就。这天,万年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上完成了从国营企业到民营企业的转变。以皇阳公司为核心组建的新的万年贡米集团也同时全新亮相。
是的,这一切来的太慢,却很突然,应该说他早就有了这种思想准备,但确实没想到这种“蛇吞象”的故事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万年贡米是万年人民的,没有万年贡米的品质和文化,我不可能做到现在这么大;没有农民广种厚收,就没有稳定优质的粮源。企业的成功,不光是看利润,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蔡阳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农民快乐,就是我快乐的基础。
农民是农业之本、之根,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确保有足够的原谷收购,才能确保生产所需。集团成立后,大踏步地开展了跨区域地建立绿色稻谷种植基地的创建,在创建基地的同时,配套“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明确三方的责任与权利,确定优质稻的最低收购保护价。由于市场的波动,仅此一项公司在2012年就补贴了农民种植户一千多万元,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稳定了公司以及基地对原产粮的供应。
在支农惠农方面,集团舍得花钱,先后实施了三百户帮扶工程。由公司和有关部门在各基地挑选100户订单贫困户、100户种粮科技示范户,100户订单良种推广户,每户无偿发放一包尿素、一包复合肥;充分发挥农民粮食合作社职能、按社员耕地面积每亩赊销化肥、农户按订单向公司交售粮食领取一定的订单补贴、购买农机具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技改是保证优质米品质的前提,万年贡集团自2008年8月改组成立以来,就把技改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集团投资1亿多元,引进行业内全球最先进的瑞士布勒公司设备及生产工艺,建成投产年产20万吨优质大米生产线,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的经营理念,突出产品外形和口感,生产精制小包装贡米向中高档市场进军。经过努力,万年贡米集团的产品逐渐占领中高档市场;一方面打进国际主流零售市场,另一方面进军各省零售市场。
把加工厂办到超市边去,办到消费者家门口去,这是蔡阳厚的又一高招,蔡阳厚有位上海某连锁商业企业的执行董事客户,一次蔡阳厚对他说:“如果你有长期打算,我建议在你们企业边上租个场地,我把设备装到那里。这边精制,那边就可以进超市了,新鲜。”蔡阳厚说,“我的米为什么在南昌、上海、北京、福州、厦门和广州都抢手?除了质量上乘,就是新鲜。城市人讲究吃新鲜,大米也不例外。”当听说在福州已经建了一个加工厂,该客户知道蔡阳厚已经掌握了贡米精制的核心技术。
旅游是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把稻作与文化结合起来,再与旅游联姻,是一件只有文化人才能策划得出来的创意。蔡阳厚就独创了这种以旅游销售模式:将3000亩水稻种植基地零散地有偿出租给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使他们利用旅游、度假期栽秧、收割,公司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服务。蔡阳厚认为,这种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模式带动稻米产业延伸发展模式,能使稻米产业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规律,打造一种独特的稻米文化样本。
除此,蔡阳厚把质量与安全视为产品的生命,视为企业生存之本。参照召回制度,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产品召回制度,集团建立了确保质量安全的品管部、监察部,签订质量层层把关的责任状。
充分利用稻作文化的浓厚底蕴,把“万年贡”做成礼品米,从稻谷加工的蓝海里跳出来,在产品细分上独领风骚,在高端大米领域独树一帜,是蔡阳厚品牌战略重要的部署。2011年6月24日,江西省地方特产(广东)展示展销会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举行,200元的两斤装“万年贡”礼品米礼盒和888元的10斤装礼盒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面对1斤卖100元天价的质疑,蔡阳厚说,我们卖的不仅是大米,还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占世界鳌头的稻作文化。
自2009年起,万年贡集团开始在央视投入品牌形象广告。2010年,“万年贡”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万年贡米的优良品质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品牌价值得以大幅度提升,“万年贡”商标价值已上升到4亿元,品牌价值达36亿元。2012年10月,“国米·万年贡”品牌广告登临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万年贡米从此晋升为“国米”,这是万年县历史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知名品牌。这是企业重视质量精耕市场的重要成果,是企业综合实力和资源优质的体现,是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的结晶。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万年贡米真正走向市场,并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厚爱和认可。
任何一件事业的大发展、大飞跃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蔡阳厚深谙这一点。为进一步推动贡米产业的发展,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2013年,集团组建“万年贡集团院士工作站”,成功引进了袁隆平、颜龙安、谢华安、陈温福等四位国内外水稻育种栽培研究方面顶尖的院士进站工作,这些院士们将对万年贡米在保持产品特性的前提下,提高单产进行专项研究,积极将各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利用。打造以优质、安全稻米生产、加工和营销为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以“国米”统领江西大米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团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集“贡米研发、稻作文化旅游、粮食收购储存、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质量检测及下游产品开发、副产品循环利用”为一体的国米万年贡文化生态产业园项目。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生态产业园打造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全省、连接国内外市场,在全国粮食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粮油加工企业集群”和“江西省粮食集散中心”。
目前,万年贡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拥有大米品牌“国米·万年贡”和白酒品牌“国帝”两个国字号品牌,紧紧围绕这两大国字号品牌,致力打造全国优质粮油及优质白酒;拥有皇阳贡米公司等3个全资子公司、5个控股子公司、17家集团协作成员企业,主要产品涵盖米、面、油、白酒等领域。“国米·万年贡”成为央视上榜品牌。“万年贡”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绿色A级产品、中国十佳粮油高端品牌,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及有机食品认证。现在,公司的种植基地已经延伸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等地,培育33个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农户1.68万户,在本县及周边县市拥有优质稻示范基地12个,面积达40万亩,建立有机种植基地3500亩。
“善舞”体现在他对家乡农民的浓厚情谊上,是他作为一个责任乡贤的又一体现。作为一个吃过苦的农家子弟,时刻想着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回馈社会的乡农情绪。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蔡阳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履行社会责任,扶贫帮困,带领广大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他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扶持、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贫因农户签订精准扶贫优质稻收购订单,订单价比市场价高20元/百公斤。公司还主动上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并开展农资赊销服务,采购化肥等生产资料送到农民家门口,年赊销农资500余万元。2017年春节前,他开展“新年送温暖、助脱贫、送订单”活动,为全县12个乡镇1060户贫困户带来扶贫订单的同时,还捐赠100余万元,为每户发放价值近千元的春节慰问物资,让全县贫困户过个吉祥快乐的春节。蔡阳厚说这种这种产业扶贫模式,他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全县贫困户脱贫为止。目前万年贡集团已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脱贫,户均比一般种植户增收2500-6500元,人均增收900-2400元。在精准产业扶贫的同时,蔡阳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村、贫困户捐款捐物。2011年他设立“中国贡米之乡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对贫困学生进行无偿资助,结对扶助贫困学生560人,资助金额达120万元。为回报社会,他先后向上坊乡富厂村委会、裴梅镇富林村委会、梓埠镇桂湖村委会以及慈善机构等单位捐款500万多元,建桥修路,支援新农村建设。
蔡阳厚已经实现了由当初的办小企业发展到办贡米系列产品的产业,再到今天办成大事业的人生三步棋!